导航导航

首页  >   古城文化 > 小城故事

泉州大典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

QUANZHOU DADIAN LANDSCAPED GARDEN AND ANCIENT
CONSTRUCTION CO., LTD.

小城故事

2016-03-25

滨海奇观

      崇武的滨海景观,丰富且具神奇魅力。 
      面积不及20平方公里的崇武岛,海岸线却长达28.8公里。这条曲折的海岸线,综合了海山之灵秀,显示着奇幻的风采。
      崇武属石蛋地形,地势平缓,微观起伏。
      狭长的半岛上,遍户着基岩裸露的十几个小山丘。花岗岩山丘延伸入海而成岬角,经潮汐和风雨的长年侵蚀,呈现出一片片质地坚硬的岩群,迭峰垒石,悬崖峭壁,磊落万状。岩群把海岸分割成十几个沙湾,有数百米长的,更多在千米以上。个个潮退一弯新月,浪涌千堆白雪,金沙碧水,洁净柔软,妩媚明丽,各有特色。环绕半岛距陆岸不远的海面,散缀着十几个小岛和礁屿,宛如嵌珠镶玉,星罗棋布,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小者如游鱼,出没风涛间;大者似卫士,兀立蓝天下,惹人喜爱。
      崇武的海更是别有韵致。它碧波万顷,浩瀚无涯;它潮汐汹涌,变幻不定。无论何时,它总把狂暴乖戾和恬静温柔的双重性格一起呈现。初春之时,有幸还可一睹那海市蜃楼奇观。有位北京的作家,来福建之前很多人对他说:“一定要去崇武。”到崇武一看,“果然好!”但他说:“崇武最使我难忘的,不是惠安女,不是古城墙,而是大海。”
      崇武,枕在大海的怀抱里。登高俯瞰,似凌空飞架的长堤,如启锚远航的游轮。环岛巡行,则如入神放传说中的蓬莱仙境。崇武的滨海景观,洋溢着朴实无华的青春活力,蕴含着奥秘迷幻的婀娜风姿。
      一、奇哉,海门深处
      崇武古城南门外即临大海,有大片岩群名叫“海门深处”。古往今来,游人络绎不绝,多少文人墨客为它题词赋诗,民间则流传着种种神奇传说。
      岩群由崇武港东侧的江口山延伸入海而成。有“海门深处”四个大字镌于高耸的陡壁上,楷书竖写,笔力雄劲。据说谁能不靠任何工具摸遍此四字,便可得到藏于岩石间的四钅鼎金和四钅鼎银,但至今尚无人敢冒死一试。据《崇武所城志》载,“海门深处”四字“不知何年何入笔,或云吾野先生。”黄吾野乃崇武人,是明嘉靖至万年间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布衣高士,去世后牌位被奉入福州乌山高贤祠。他的书、画作品现均未见,无法考证这“海门深外”四字是否出自他手笔,也不知是先有名而后题写,或是因题写而后得名。
      何谓“海门”?有说是通往龙宫之门。
      这里的石岩不见高峻,最高处距海平面也不超过10米,但却甚为怪异。在那一片灰白色的盘石 交迭、峡道壁谷相连的岩群中,天然辟出一道整齐划一、颜色黝黑的石路,直伸向大海深处。大潮退尽的时候,也看不到它的尽头。人们说,从这石路步入水,便能到达神话中的东海龙宫。
      “海门深处”西南方百余米海中,有小岛酷似海龟,人称龟屿。岛上巨石圆滑,石缝间布满海螺、蛤贝、牡蛎。周围水深莫测,激起阵阵雪白浪花。退潮时有沙线连接陆地,可涉水而过。民间传说,它原是东海龙宫的龟将,因调戏宫女被赶出来,却原性不改,又奸淫民间少女,终被一仙人用两根神针钉牢在这里。这个高仅10米、面积1万平方米的小岛,使“东海龙宫户”之说似更加可信。
      在“海门深处”的奇岩上欣赏大海,确实其乐无穷。崇武半岛地理位置特殊,它正突出在东海与南海的交界处,闽台两岸崇山壁垒自北而南至此突然开阔。台湾海峡的特殊气流和太平洋副热带的高压气流,同时对这里有明显影响。福建沿海气象,南北部常有较大差异,即以此为分界,因而这里的海显得特别多姿多彩。“海门”以其奇幻引人入胜。
      何谓“海门”?又说是镇守海疆之门。
      史称,崇武是海道入泉州“界首”。唐代开始,泉州迅速开发为对外通商港口,崇武则成为保护泉州港的军事要塞,以一隅之地而遥制千里。宋代在这里建巡检寨,元代改称巡检司,明代置守御千户所,清代设有水陆汛,不但重兵把守,且均有水师哨船守此门户。历史上在这里发生过多资助抗击外夷、追捕海盗及东渡援台的军事行动,显示了这个东南海疆大门在边防上首当其冲的重要地位。
      民国初,有位名叫余馨山的山家,曾为“海门深处”赋诗云:“石瘦因风削,天长为水牵。海门关不住,空设几千年。”面对“万顷波涛撼海门”的壮丽景色,诗人为近百年来接连不断地外夷入侵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感慨万千。此后,1938年5月17日(农历四月十入日)日寇兵舰炮轰崇武,在海门深处近旁南城门外的照墙及城墙上留下“炮击处”;1940年7月16日(农历六月十二日)日寇海陆空配合入侵崇武,毁屋杀人且烧光港湾里的渔船。这些罪证,为“海门关不住”诗句作了最深刻的注脚。而南城门处照墙外侧题写的“威镇海门”,海边岩壁上镌刻的“破万里浪”,则是崇武军民决心把守海疆大门英雄气慨的写照。1965年11月14日凌晨,“崇武海战”人民海军大捷,崇武随之声威大振。“海门”以其深沉令人敬仰。
      何谓“海门”?还说是对外开放之门。
      崇武人自古以海为田。这里是历史悠久的渔航名港,尤以“商船渡台捷径”著称。海门深处西邻的崇武港,就是崇武人与外地交往开发海上生业的大门。“海门关不住”诗句因此有另一种含义,它表达了崇武人的开拓精神和拼搏毅力。大自然的险恶,当权者的海禁,都阻止不了人们前进的脚步。
      早在北宋年间,崇武港就常有外地商舶停靠,或候潮进泉州港,或就地交易货物,在海门深处近侧曾出现商市称“汉口街”。崇武人也破门而出,航行琉球诸国,民间称这为“做琉球”。明初因海疆不宁,实行海禁,但只要战事稍息,私人海上贸易仍很活跃。1986年,菲律宾文化中心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合拍《苏禄东王与中国皇帝》,开拍仪式就在崇武港岸举行,标着“泉州古渡”的牌访,艺术的再现对外门户开放的历史。
      清代,崇武成为商船渡台捷径,即使是日本占领台湾期间,航船渡台仍十分频繁。如今崇武港是福建最早对台开放的港口,建有全国首座对台专用码头,台轮来此停泊从未间断,“海门”则是各种船只进出必经之地。改革开放后,崇武敞开海门,对外贸易激增,年出口创汇达20多亿元。“海门”以其繁荣尤添新姿。
      “海门深处”,引起人们多少辛酸和幸福的回忆,也给予人们多少温馨而热烈的激励。作家许怀中在《海门深处》一文中写道:“我似乎感到:每一朵浪花,都可以告诉你一个神奇而动人的故事;每一块礁石,都像是一个沉重而艰辛的脚印。”
      二、壮哉,靖海云峰
      与“海门深处”只隔一数百米长小沙湾的东侧,有岩群称“靖海云峰”,俗名“庵妈后”,是可与“海门深处”相媲美的奇景。这里是庵山的临海之巅,一大片高近30米的巨岩,兀立海峤,任凭滚滚浪涛冲击,巍然不动。“海门深外”的岩石好似经过雕刀精工切割,显得峥嵘瘦削。而“靖海云峰”的岩石却是一大片形成整体,在风浪冲刷下越加浑圆肥实。同样地临大海经受风吹浪打,却有如此大的差异,可见大自然造物的神工。
      庵山因有宋代建的佛庵而得名。庵堂又因山临大海常在云雾中而取名“云峰”。明代,布衣高士黄吾野曾与张得山重修此庵并在此隐居多年。现阉堂仍保留古时低矮简朴、清雅悠静的风貌,被列为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墙蜿蜓于阉山之上,气势磅礴。明万历年间曾在城墙上建一楼阁,取名“朝阳”,为文人聚会的地方。由于风雨飘摇,古楼早已不见,后人就其基座改建为“文昌阁”。如今在这里建了一座海拔46米高的国际航标灯塔,高耸云天,蔚为壮观。
      登上这古楼遗址,令人顿觉心胸豁然开朗。那秀丽山色,雄伟古城,缥渺沧溟,天外蜃楼,尽收眼底。俯瞰一处处奇妙海湾,有的平明如镜,泛影浮光,跃金沉壁;有的则白浪似山,狂澜惊波,逆走横击,可说是集大海千变万化于一时一地。难怪有人说:游览崇武风光,不入“海门深处”不识奇幻,不登“靖海云峰”难观全貌。
      庵山上古有一水塘称“荷包穴”,其水香甜沁人心脾。据传黄吾野小时曾于清晨喝过这里的水,得头滴甘露而聪明过人,成为“一代诗名雄海内,千秋遗稿满天涯”的名人。今在石坛上建的“靖海庵”内有一石穴,泉水清甜,汲之不尽,人说这就是那令人聪明的甘露。
      庵山大石坛上,有形似大交椅的石头,冬季能挡北来烈风,夏季可遮午后骄阳,晨迎万道霞光,夜观满天星斗,人称之为“皇帝殿”。传说清代乾隆皇帝曾由任狼山总兵官的崇武人张浩亭陪伴来崇,在此地坐观捕鱼船队出海。又传有渔人陈斗,以小船破网率领一群小孩在这里海边拖网捕鱼。此人好以皇帝自称,每早下网之前,必先坐在此“皇帝殿”上让孩子们排班朝拜。一天朝拜后陈斗伯突发奇想,说:“朕要吃金鲳鱼!”下网果然捕到两条从未见过的形似白鲳却闪着金色鳞光的鱼,人们都说陈斗伯真是皇帝的金口玉言。关于乾隆来崇的传说是否真实已难考证。但是,坐在这靖海云峰石坛上,看到万顷碧波,一色海天,穿浪轻舟,犁涛巨艨,确会令人心旷神怡。对长期处于喧闹、紧张生活中的人们,这实是皇帝也难以得到的享受。这里海滩边的古老拖网捕鱼作业,得益虽微却时有罕见的鱼类出现,若亲自参与操作,更会有一种返古的清新感受。
      靖海云峰大石坛下,有一岩石似巨人耸立海水中,人称为“鹿石”。传说早年只要海峡上天气即将变化,此石就会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好像有人在喊:“风来了!浪来了!小心呵!”此石据说乃一名叫阿鹿的青年渔民的化身。阿鹿勤劳能干又好心肠,曾冒险从海中救起一位老爹。原来那是一位神仙,他考察了阿鹿的品行后,即赐给他一副灵敏的耳朵。从此阿鹿能听海底鱼叫,知道哪里有鱼群;可辨远处风声,预感风暴几时到来。岛上渔人靠他指点而平安出入,鱼产丰盛。然而却激怒了东海龙王,设计置阿鹿于死地。阿鹿死后变成巨石,在风暴将要来临之是,预先向乡亲们发出通报。
      鹿石的传说,深刻地反映了渔人们的愿望与追求,以及他们对善良品格的向往与崇敬,也表达他们在跟大自然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想象力。或许,有经验的渔人真会从浪涛击石发出的响声,辨别出气象的变化。在人们与大自然的抗争还没有从自由王国进入必然王国的时候,产生过难以数计的悲剧,这就是“鹿石”故事产生的背景。如今这故事则启发人们更好地去欣赏大自然的雄伟气势。
      靖海云峰确是听涛的好去处。尤其是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那忽高忽低千变万化的涛声所显示的内容,确是奥秘莫测的。它告诉人们大海的深沉。它告诉人们人生的哲理。它是一部雄浑多声部的乐章。它是一篇内涵极深邃的史诗。它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鼓舞。古人在《崇武所城志·山水》中指出,崇武具有“龙脉形势”,“金水行龙,其势甚微,而脉甚旺”,告诫后人说:“城兜海石当严禁革,勿致凿伤。”曾有一段时间,人们以为上说是“封建观念”,不重视保护生态平衡和自然美景,因而乱加开采,如今才悔之莫及。应当引以为训。
      三、秀哉,半月沉湾
      小小崇武半岛,海岸线上有大小沙湾十几处,均可称“半月沉湾”。它们既有共同的性格,又各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形成群体加以开发,将是别的地方无法匹比的奇异景观。其中最突出的是:
      “东澳内湾” 这是崇武最引人注目的沙湾。它西连“靖海云峰”,东接“三屿”小岛。北有高34.7米的赤山为屏幛,这是明代设墩台的地方,现在山头上建有碉堡,令人似乎还可以闻到火药的味道。两侧那特意留给和平的人们去开发利用的至今还是荒原的大地,曾经历过多少次反侵略的残酷厮杀,洒遍无名的民族英雄的热血。站在这赤山顶峰的石岩上,眼前仿佛还会闪现那刀光剑影人喊马嘶的情景。
      东澳内湾的沙滩,长达3000余米、宽70多米,潮间带坡度较大。夏季里,强劲的东南风迎面而来,激起一排排滔滔巨浪,汹涌咆哮,向那些不畏艰险的运动健儿们发出挑战,也把静寂空旷的沙滩及滩边的绿林,烘托得更加秀丽、更加诱人。有位作家兼哲学家在《崇武的海滩》一文中说,他来崇武一整天,然而一个下午坐在海边礁石上看海,次日早晨又来到这个“辽阔的半月形海湾,静静地躺在沙滩上……合眼静卧,万念俱消,躺了一个上午,一个世纪。”作家最后感慨地说:“天下滨海名城多矣,少的是没有游客的海滩,却被我们无意中得到,岂不快哉?”这就是崇武的海滩的那种少女般天真烂漫所产生的魅力。
      “西沙银蛇” 这是个具有另一种风格的沙湾,也是崇武目前旅游开发条件较好的海滩。它西起尚未被外人赏识的天然俊秀的“高雷倚壁”岩群;朝东横贯崇武港,似一条沙岛把港池隔成两半。传说,此沙岛原是崇武半岛西部大山头(古名蛇山头)石洞里一条修炼成精巨蟒,它隔海遥望东岸的繁华人间,想泅水过来一游。可是它将要登岸时,守卫在江口山下的大螃蟹突然伸出两条大腿把它使劲一夹。巨蟒痛得差点昏过去,只好缩回水中却又不甘心离去,就变成这条沙岛,那螃蟹也变成一堆赤红色的岩堆坚守港口。千百年来,沙蟒和石蟹在此反复搏斗,港口也因此时宽时窄。
     “西沙银蛇”长近3000米。北侧为崇武港内港池。南侧是坡度平缓的浅海滩地。刮东北风时,它平明恬静。刮西南风时,它欢腾雀跃。远处是万商云集的泉州大海湾。近旁是繁荣热闹的崇武商市区。所有这些就把这清凉明净的沙湾衬托得更加鲜明。如果说“东澳内湾”似孤芳自赏的少女,这“西沙银蛇”就像雍容华贵的美妇。那蓝天碧海下的柔软金黄细沙,白天在阳光下一片辉煌,夜里在黑幕中万点鳞光,望高楼大厦渔舟商艘,听细浪轻咏怒涛高歌,或泛泳水面,或戏闹浪中,当是其乐无穷。千年修炼的巨蟒如果知道它竟能对养育它的崇武父老乡亲作出如此大的奉献,一定会感到高兴的。“西沙湾海滨乐园”经初步建设已于1997年开始运行,其开发前景是现在难以预料的。
      据说,崇武古城落在一个“三腿蟾蜍”风水穴。蟾蜍的头是北城门外的大石坛,尾巴是南城门外的海门深处岩群,东澳内湾和西沙银蛇海滩是两条后腿,一条前腿是“后海沙湾”。另一条不知是什么原因被老天爷砍断扔了,应是隔着五峰山的“乍口沙湾“。蟾蜍的座向决定着崇武人的命运:赚钱极艰辛,花钱又如流水,只能顶风逆流拼搏奋进,不得偷懒取巧。这恐怕不完全是封建迷信之谈罢!世间万物没有十全十美的,崇武也脱不了这条规律。怪的是崇武人谋生的大门朝南,蟾蜍的头却朝北,前后被颠倒了。
      “后海沙湾” 其面对的海湾因在城的北方而称“后海”,全国地图上标为“大港”,可惜它一直不成港而只是个湾。湾蚋早年有多种内海捕捞小作业,今布满浅海滩涂养殖的“蓝色田亩”,蔚成风景与沙滩相辉映。
      “后海沙滩”西起蜈蚣山岩群,东至港乾村前,长3000余米。潮间带坡度平缓,夏季里更是平似明镜。划着小舟穿行于蓝田之间,欣赏那形形色色的养殖海生物类,返回陆岸静坐临海小楼,品味刚上水的鲜美鱼虾藻蛤,那情趣当须亲临其境始能领会。
      “乍口沙滩” 位于后海湾的西南侧,古时为龙溪的出口处,是大商船也可停泊的海港。如今龙溪早已成为沙地,海港也不存大。长2000余米的一弯沙滩夹于阁仔山和五峰山之间,沿岸是一大片苍郁的防风林带。碧海、蓝天、绿野、金沙,构成一个清雅别致的悠静环境,不论春秋冬,海浪总是像母亲爱抚孩子一样,轻轻地后打着平坦的沙滩,一面还低唱着甜蜜的催眠曲,令人陶醉。乍口湾边的沙地,曾经天然生长过沙参,曾经人工培植过柑桔,如今正等待人们去把它开发,让那茂密的防风林带施展出潜在的神力,把乍口沙滩的奇美揭示。
      耸立于后海和乍口两大沙滩之间的五峰山,由丰山、旗山和东山组成,东南1公里为崇武古城,西北濒临大港构成岩岸。丰山中为主峰,高55.8米;南为前峰高49.6米;北称后山,高48米。后山临海高巅处有一3米多高的巨石,经自然美容师的精心打扮,显得棱角分明。基座是圆滑向海倾斜的大石坛,使孤立的巨石摇摇欲坠,轻轻一推则晃晃而动,似乎就要滚滚落海中,基实万钧之力也难把它拖走,石坛上镌有“险石”二字,真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据传丰山原名“蜂山”,是一群勤劳的蜜蜂聚居的地方。崇武城坐落的地方则是一个莲花穴,城中有海拔近30米高的巨石称莲花峰。五峰人似蜜蜂辛勤劳动酿造香甜的蜂蜜奉献给世人,崇武人则靠莲花的灵气而人才辈出。可是,每逢严冬季节百花凋谢的时候,只有崇武的莲花依然茂盛,蜂群就齐集莲花峰采汲花粉。后来崇武人发现灵气被蜂汲走,就发起击石驱峰。五峰人也在村边筑一石塔并鸣锣收蜂。这就成为崇武地区一种特殊的民俗。
      五峰村如今确实像蜂窝,密密麻麻布满漂亮的石构房屋和石雕工厂。五峰山变成一座民间工艺的大观园,每一座厂家,每一栋楼房,都是一个花园,盛开着各种种样艳丽的石雕艺术之花,在崇武滨海增添了一个人工的景点,与自然美景相辉映。五峰人也真如一群蜜蜂,以巧夺天工的技艺,创作出大量作品,遍布国内外,点缀了江山,美化了环境,给人们美的享受。他们点石成金,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使五峰成为惠安县的首富村,由此村民也把家园打扮得花团锦簇。
      后海沙滩、乍口沙滩和五峰山的临海岩群,构成崇武半岛的北海岸。与半岛南海岸比较,这里显得空旷荒凉,但却更加清秀宁静。作为旅游开发,这种地方的潜能更大,更好以现代人的观念去进行装扮,绘出一幅更美的图画。
      位于崇武半岛东端,临海耸立的“乍山双峰”,是崇武滨海最奇幻的佳景。
      四、美哉,石艺博览
      崇武是个石头王国。崇武的石雕手艺,独具玲珑、纤巧、繁细、流丽的艺术风格,是世界工艺美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民间艺术之花。崇武因而被美称为“中国石雕之乡”。今天的崇武人,发扬传统,点石成金,开创了石雕产业的新纪元。一座反映崇武石雕技艺成就的“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城”在崇武大地上出现了。它使崇武石雕之花更加绚丽鲜艳,它让崇武滨海景观更为独特丰硕,更加生机盎然,引人入胜。
      “石艺城”地处崇武古城南门外海滨。蜿蜒巍峨的石头城墙,是它的坚实背衬。奇幻雄浑的岩礁石坡,是它的理想依托。舟楫云集的崇武港,为它增添色彩。浪涛欢腾的大海洋,使它更具有气势。习习海风,驱散酷夏的暑热;暖暖阳光,消融严冬的寒冷。舒适宜人的环境,是大自然对它的独钟。“石艺城”占天时踞地利又得人和,故而游客如云,被列为福建省12个旅游精品工程和泉州市十大风景区之一。
      “石艺城”占地面积9公顷多,由江口山延伸的“海门深处”和庵山之巅的“靖海云峰”,中间夹一洁净柔软的小沙湾搭配而成。地形起伏有序,多彩多姿。园里绿茵片片,石径纵横。设置25个景区,拥用500多件石雕精品,或小巧玲珑,或巨伟壮观,千奇百怪,美不胜收。其中最突出的景区是:
      龙壁龙柱 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雕龙则是崇武石匠的绝艺,清代以来出现于闽南及台湾各地的众多以龙为题材的石刻品,几乎都是崇武石匠雕作的。“石艺城”在进口大门前置巨型“双龙抢珠”石壁堵,双龙按古代的“云龙图”特点设计,为浅浮雕,造型简朴,但雕工十分精细,龙体丰满魁伟,在庄重威猛中更显欢乐的神韵。大门内竖一对蟠龙石柱则为高浮雕,以镂空技法雕刻,每柱各有两条巨龙盘柱而上,宛转飞动。龙身柔软细长,龙头精神抖擞,十分出神入化。龙壁和龙柱把游入导入恒古的佳境。
      惠女乐园 单体存在的圆雕技艺的发展,使崇武石雕脱离了附属于建筑业的地位而自成产业。 近代,崇武石雕艺人在圆雕人物塑造方面又有较大进展,不再停留于形似,而更强调神韵和整体美感,并注意观瞻的角度和效果。“石艺城”在入门不远的小山坡处,绿荫之下设置大小不一、形像各异的一群惠女圆雕像。她们笑迎宾客,充分展现出古朴庄重而又清雅潇洒的飘逸风韵,令人赏心悦目。
      戚继光像 近年崇武石匠雕塑的人物圆雕像,不少是由多块石料组合而成,其雕技更趋艺术化。“石艺城”把明代守卫崇武抗击倭寇的英雄人物戚继光的巨型雕像安置在中轴线上,其用意是很明显的。雕像实高10.8米,准确地展示出这位英雄的威武气概。雕像周围又以细雕的石块砌成宽大平台,为游人瞻仰提供方便。
      古典文学名著人物观赏 崇武石雕工艺品历史上很多取材于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根据这个系统,“石艺城”安排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的人物观赏景区。其中以“水浒人物观赏”最为壮观,108个英雄人物,以聚义厅为中心,按水兵、骑兵、步兵、文职等分类各成方阵,布列于山坡和大海之间,大有水泊梁山的气势。此类人物雕塑,都采取民间工艺的写实手法,雕刻技艺也以传统的“繁”、“巧”见长,不重艺术感染力,真正的佳作不多。
      华夏诸神 中华民族历史上创造了众多充满哲理和智慧的神化人物。“石艺城”设置了华夏诸神展示区,展示了一个神话的世界,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题材的特点,十八罗汉及如来佛等人物雕像,雕刻手法也摆脱了写实的局限,而倾向于抽象和夸张。此类景区尤以“寓言园”最佳,特别是入园的牌坊,采取抽象派手法设计,其含义更加深刻。
      动物世界 崇武石雕艺人自古以雕刻动物见长,飞禽走兽,无不栩栩如生,小巧玲珑。“石艺城”注意体现这一特色,征集了不少动物雕刻品,分散设置于各景区。此类作品最集中的是置于出南城门不远小岩堆上的“十二生肖园”,十二生肖以12种动物代表世界生物圈的种类,表明人与动物圈的关系,这些作品保持古代的写实手法,雕工也较粗糙。置于生肖园西侧低处的大型黑猫、白猫,则脱出古朴的风格,以大胆的想象加以构筑,其体积大过实物数十倍,使神态更能活现,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分散各处的不少小件动物雕件,也都能注意形神兼备,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妙趣横生,反映出当代艺人的技艺水平。
      观音坡及石灯笼 这是“石艺城”中最能体现当代崇武石艺发展水平的项目。崇武石雕的一大特点是,其技艺在发展中不断广泛揉合进中外各种艺术的优点,但又浑然一体而不致芜杂混乱。“石艺城”在东部灯塔下的斜坡处设“观音坡”。这里展示的各类观音雕像,其造型是近年接受日本的大量各类佛像订货中的一种,系日本现代艺术家设计,融入了现代的思想观念,身段苗条,曲线明显;脸部清秀,妩媚动人。这种雕像已不是神,而是活生生的人。雕刻技艺也随之革新,线条及神韵都更加柔和,使佛像显得和蔼可亲。石灯笼是日本的特产,销售量很大,设计艺术流派众多,崇武石匠在承接加工过程中,大胆加以改进,在日本很受欢迎。“石艺城”中展示的各种类型的石灯笼,都是较有名的厂家特意加工的精品,既保留了日本艺术家的不同风格,又融进我国传统石雕技艺的“繁”、“巧”特点,显得庄重而不呆板。更具艺术欣赏价值。
      “石艺城”内容十分丰富。除有命名的景区外,还有很多单独装置的工艺品,都是厂家特意雕制,多数设计新颖,技艺水平也较高。
      “石艺城”的多数作品出自非科班出身的无名民间艺人,偏重于古典传统。但它毕竟兴建于当代,也接受时代制约。有位作家参观后说:“石艺城中,有限雕像可见无限人生,瞬间捕捉包含永恒凝固,仿佛感受到一首气势磅礴、海唱石吟的交响乐!”“石艺城”中的作品毕竟不同于工厂里的产品,不单精美得多,且重视放置的大环境,显得无滞无碍,和谐悦目。
      “鱼龙窟”岩雕 近些年,崇武的民间石雕工艺走上一条与艺术专家相结合的道路,使艺术水平获得一次新的升华。处于“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城”里的“鱼龙窟”岩雕群,就是一个典范,它为崇武的滨海景观增添了举世闻名的景点。
      岩雕群以明代诗人赞崇武的诗句“孤城三面鱼龙窟”取名。这一雕刻酝酿已久,1992年冬正式开工,1997年夏基本结束。内容包括海生动物雕刻及名人题写镌刻两大类。
      150多件海生动物雕刻,遍布于小小海湾的滩头、水中,到处可见,大小不一,妙趣横生。有海水里浮游的小鱼,沙滩上躲着下蛋的玳瑁,岩石旁横行的螃蟹,绿树下听潮的海豚;还有那颟顸的龟、蜿蜒的鳗……最壮观的是,海门亭迎面的海水中依岩礁之形态雕成的一只神龟,长23米,宽15米,雄威凛然,堪称“天下第一龟”。整组岩雕群的结构,有铺垫,有跌宕,有高潮,既有单个自然美,又有群体艺术美。
      29件题写镌刻,均出自全国艺术界名人之手笔。有98高龄的刘海粟大师的赐墨“天风海涛”,101岁的老艺术家朱岂瞻的题词“天趣”。西冷印社社长钱君陶题写了对岩雕作品的评价:“白沙海涛,崇武奇礁,也清开凿,石窟拔高。鳞介为材,残缺美娇,贺画霍雕,唯此独豪”。著名雕塑家刘开渠题写了“崇武岩雕”四字,立碑于高处。题写的还有沙孟海、沈石伽、陆抑非等书法名家。这些题写为岩雕群增添了无比的光彩。
      岩雕群的雕刻被称为“大地艺术”,系继承秦汉时期的古朴风格而脱颖创新,其创作构想是:取岩石的自然原生形态,由艺人进行美术加工,并留下余地让时间去冲刷,经风化、浪淘、日晒、雨打,抹去人工味,还其原生味,天人同构,达到艺术的再升华。艺术界称之为“残缺美”、“含蓄美”。评论界认为,这些作品“不但在中国,即使在世界范围来说,也是一个令人惊异的创举”。
      创作并指导雕刻“鱼龙窟”岩雕群的,是被称为“画坛怪杰”的著名画家洪世清教授。他30年代初出生于晋江市安海镇,1947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承刘海粟,1951年求教于刘开渠,195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绘画系,即留校任教。为攻克岩雕创作这个冷门,洪教授先后多次到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巩县、天龙山及千佛岩石窟等我国古代石刻文化最有代有性的地方考察,分析研究,吸取精华,提出新的思考。洪教授为艺术呕心沥血,又把他的心血贡献给崇武。洪教授的艺术成就是闪光的,他的精神更是闪光的。“鱼龙窟”岩雕将与世共存,永远闪烁着艺术的光辉。

【古城文化友情提示】大典尊重原创者版权,本文由崇武陈建民整理撰写。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

上一篇:天风海涛话崇武

下一篇:崇台亲缘

TOP

© 泉州大典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闽公网安备35052102000537    闽ICP备05000897号   
全国咨询热线

0595-8767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