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导航

首页  >   古城文化 > 小城故事

泉州大典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

QUANZHOU DADIAN LANDSCAPED GARDEN AND ANCIENT
CONSTRUCTION CO., LTD.

小城故事

2016-03-27

崇武方言

    崇武人说的是闽南话,但语音与闽南标准音厦门话有些不同。
    崇武方音直接继承了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没有经历中古时期这方面的语音演变,在韵母和声调方面,较完整地继承了中古音系的特征。
    从声母看,上古汉语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古多舌音”这些重要的语音现象还都保留在崇武方言中。例如,上古没有轻唇音(轻唇读重唇),崇武方言至今仍把非组读同帮组,如:“飞”[pe44]、“蜂”[p'aη44]、“肥”[pui24]、“微”[bi24];上古没有舌上音(舌上归舌头),崇武方言把知组读同端组,如:“猪”[tw44]、“抽”[t‘iu44]、“除”[tw24]、“程”[t‘iη24];上古多舌音,至今在崇武方言中,仍有许多章组字音读同端组的,如:“唇”[tun24]、“振”[tin55](莫振动——“别动”的意思),“召”[tiau41]、“注”[tu41](跋大注九——“赌大钱”的意思)。
    另外,就声母系统而言,崇武方言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上古汉语的原形。崇武方言有13个声母,上古汉语有19个声母,这一点已是人们的普遍看法,现代著名音韵学家黄侃曾从审音角度出发,认定周秦古本音是19个声母;郭锡良通过对已识的殷商时代甲骨文的分析,得出殷商时代的声母是19个的结论(不过他认为周秦已有变化。)尽管他们所确认的时代不同,而且在匣母与群母上的看法也有不同,但19个声母的主体格局却是一致的。即“帮[p]滂[p‘]并[b]明[m]端[t]透[t‘]定[d]泥[n]来[l]精[ts]清[ts‘]从[dz]心[s]见[k]溪[k‘]群[g]疑[?]晓[x]影[?]”。以崇武方言而有信5个声母对照先秦19个声母,可以看出,崇武方言基本继承了上古汉语的声母格局,除了浊音声母“定[d]”清化外,“明[m]泥[n]疑[?]“三个浊鼻音化韵时,崇武人才会发出[m][n][?]鼻音。且不论赵诚的商代音系不分清浊的推论是否有理,而崇武方言保留上古声母系统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崇武方言73个韵母也保留了一些上古汉语的痕迹。例如“骑”[k‘ia24]、“徛”[k‘ia41]、“蚁”[hia41]“寄”[kia41]等字还保留上古歌部故音。上古之部按黄典诚教授拟音应该是[w],下述之部字崇武方言仍读[w];子[tsw55] 思[sw44] 词[sw24] 史[sw55] 事[sw41] 士[sw22]滋[tsw44] 慈[tsw24]
    就崇武方言的韵母和声调系统看,应该说是基本保留了中古音系的特征。崇武方音的韵母可以分为阴声韵、入声韵和阳声韵。古汉语中的入声韵和阳声韵的六个辅音韵尾,即塞音韵尾,[-p][-t][-k]和鼻辅音韵尾[-m][-n][-?],崇武方音至今还都保留着。例如:压[ap5] 入[lip24] 节[tsat5] 值[tit24] 目[bak24]酷[k‘?k5] 庵[am44]深[ts‘im44] 单[tan44] 宣[suan44]房[pa?24] 阳[i??24]。崇武方言也还保留古汉语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例如:阴平——开[k‘ui44] 阴上——草[ts‘au55],去声——世[se41] 阴入——笔[pit5]。
    在语言体系中,词汇是最容易引起变化的。崇武方言形成之后,一两千年间不断吸收来自不同时期的北方方言语词并传承至今。例如。《诗经·小雅·信南山》有:“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 * 。”其中的“* ”指“指肪、油脂”,崇武话读{la24},至今还在使用。如:“日时走啪啪,暗时点猪 * ”。(白天四处闲逛,晚上才点油灯干活。)又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龅”[po44],(龅牙棗门牙外露。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齿部》:“龅,齿露。”)唐宋时期的“衫裤,(《敦煌变文集·不知名变文》:“初定之时无衫裤,大归娘子没沿房。”)以及“人客”、“眠床”等词语都还保留在崇武方言中。而近代汉语在崇武方言留下的词主就更多了。仅《水浒传》一书中,就有“精肉”、“旧年”、“路头”、“面桶”、“趁钱”、“趁食”、“头先”、“敢是”等许多词语仍在崇武方言中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崇武方言虽然包含了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层次的古汉语积淀,但它的闪光之处则是始终保留了许多古汉语根词和单音词特点。例如:“鼎”(锅)、“册”(书)、“箸”(筷子)、“昼”(中午)、“目”(眼睛)、“曝”(晒)、“食”(吃)、“行”(走)、“走”(跑)、“惊”(害怕)、“乌”(黑)、“芳”(香)、“日”(太阳)等都是崇武方言的基本词。北方方言中的双音节词,在崇武方言中大都仍为单音节词,这是因为在崇武方言中这些词保留了古汉语词汇的特点。例如:“椅”(椅子)、“桌”(桌子)、“盘”(盘子)、“尾”(尾巴)、“位”(座位)、“鸭”(鸭子),“稳”(稳妥、稳固)、“寒”(寒冷),“爽”(爽快)、“畅”(舒畅)、“阔”(宽阔)、“安”(安装)等在崇武方言中,都是用单音节来表示的。尤其是一引起称秦书面中的词语,至今还在崇武方言中大量使用。例如:糜[be24] 稀饭。《礼记·月令》:“行糜粥饭食。”《释名·释饭食》:“糜,煮米使烂也。”食[tsia?24]吃。《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冥[m1~24] 夜晚。《诗经·小雅·斯干》:“哙哙其正,哕哕其冥。”郑玄笺:“正,昼也;冥,夜也。”《玉篇·冥部》:“冥,夜也。”脰[tau41]颈。《公羊传》:“(宋)万怒搏闵公,绝其脰。”何休注:“脰,颈也。“崇武方言有“摇头拌脰”,“脰稳”(脖子)之说。沃[ak5]浇。《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奉匜沃 * ”。孔颖达疏:“沃,谓浇水也。”《说文》:“沃,溉灌也。”段注:“自上浇下曰沃。”丈夫[ta44p?44]男子。《国语·越语》:“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战国策·赵策四》:“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崇武方言的存古性还表现在语法上,尤其是在下述两个方面。
    1、“母鸡”说“鸡母”棗古老的构词方式
    现代汉语普通话偏正式构词方式是:“修饰语+中心语”。例如:皮鞋 红旗 膏药 汽车 水牛 鸡蛋。“中心语+修饰语”的构词方式在普通话中极少出现。例如:熊猫(像猫一样的熊)、 脑瓜 (像瓜一样的人头)、虾米(像米料的虾) 、脸蛋(蛋状丰满的脸)、蚕蚁(像蚂蚁状小而黑的蚕)、 蜗牛(像牛一样吃草的蜗)。在崇武方言中,“中心语+修饰语”的构词方式属于正常现象。例如:
菜蔬棗蔬菜 历日棗日历 鞋拖棗拖鞋 风台棗台风 人客棗客人 亲堂棗堂亲 头额棗额头 头前棗前头 菜花棗花菜 面线棗线面 墙围棗围墙 台前棗前台 钱银棗银钱 药膏棗膏药 鸡翁棗翁鸡 鸡母棗母鸡 狗母棗母狗 猪哥棗公猪 猫母棗母猫 牛港棗公牛
    有人认为,这类说法是受了壮侗语族各语言的影响。其实,这是上古汉语在崇武方言中的遗存。“中心语+修饰语”在上古汉语中曾大量使用。从《诗经》看,《大雅》的“桑柔”就是“柔桑”(柔弱的桑);《国风》的“羔羊”即“羊羔”,现代汉语至今还并存“羔羊”和“羊羔”两种说法;《国风·将仲子》有“无折我树杞”、“无折我树桑”、“无折我树檀”,其中的“树杞”、“树桑”、“树檀”当是杞树、桑树、檀树。
    古代地名、人名也有许多是把修饰成分放在后面的。例如:“城濮之战”就“濮城之战”。今天河南省南界的“鸡公山”即“公鸡山”。而“帝尧、祖甲、祖乙、祖丁”实际上就是“尧帝、甲祖、乙祖、丁祖”。
    崇武方言中“中心语+修饰语”的说法在古诗文中大都可以找到大量的实证。例如:鸡翁、鸡母(公鸡、母鸡)北魏·张丘建《算经》中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元杂剧关汉卿的《刘夫人庆赏五侯宴》还有“鸡母你如何叫唤?”的说法。
    人客(客人)杜甫《感怀》诗有:“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之句。
    历日(日历)唐朝太上隐者《答人》诗中有:“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元关汉卿杂剧《温太真玉镜台》还保留“历日”一词。 
    2、“吧”说“乎”,“呀”说“耶”棗古汉语语气词的传承
    虚词是语言发展演变中最有特色、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成分。有的专家、学者研究汉语史时认为,古代汉语的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获得继承。其实,在崇武方言中就保留了一部分古汉语语气词。主要有:乎[h?~44] 尔[lia~44] 耶[e44] 不[m41] 无[bo24] 未[be41]。
    这些语气词在句中都读轻声。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乎”、“尔”、“耶”、“不”来自于上古汉语。“无”、“未”来自中古汉语。下文试举例说明。“乎”在甲骨卜矢中就已出现,而后文言文传承了下来,主要是表疑问和反诘语气。例如:丁未卜扶,*咸戊,* 戊乎?(郭沫若《殷契粹编》425)、鹿裘亦用绞乎?(《礼记·檀弓上》)、敢问天道乎?(《国语·周语》)。与上古汉语的用法相同,崇武方言的“乎”至今仍用来表示猜度疑问和反诘语气,白读亦说[?44]。例如:这本册诚好看乎?(这本书非常好看吧?)、恁序大人最近敢好乎?(您双亲近来好吧?)、汝煞* 晓说乎?(你怎么不懂得说说呢?)。“尔”(也写做“耳”,文读[l1~44],在上古汉语表示“仅此而已”。例如: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荀子·非相》),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崇武方言中的“尔”至今保留上古汉语这一用法。例如:今日无带钱,袋仔总偌两三箍银尔。(今天没带钱,口袋里只有两三块钱。);从者去海边三里路尔。(从这儿到海边三里路而已。);这字总偌汝不八尔。(这个字只有你不认识。)。 “耶”在上古汉语中与“邪”相通,属同音异形词。一般表示疑问和反诘的语气。例如:父邪?母邪?(《庄子·大宗师》);然则物无知邪?(《庄子·齐物论》);不知天之弃鲁邪?(《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崇武方言中的“耶”与上古汉语的用法比较接近,用来表示一般询问语气。例如:汝说兮许个人是谁耶?(你说的那个人最谁呀?);伊在* 创甚物耶?(他在干什么呀?)。“不”放在句末用作语气词也可以上溯到甲骨卜辞。例如:丙子卜,今日雨不?(董作宾《殷虚文字》);庚申卜,王贞,余伐不?(同上);尊君在不?(《世说新语·方正》);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史记·张仪列传》)。
    过去人们大多认为“不”在句末仍是副词,不是语气词。日本学家太田辰夫在研究写于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年)的《祖堂集》时,认为“无、未、不”均已用作句末助词(按:即语气词);而“不”做疑问助词,上古就有用例,中古更多。笔者同意这种看法。道理有二:一是句末的“不”虽有表否定之意,但在全句中主要起疑问语气(是非问)作用,含义与“吗”相近;二是用于句末的“不”一般读轻声,合乎语气词的特点。
    崇武方言的“不”与上古汉语的用法也比较接近,可放在句末,表示询问或祈求的语气。例如:汝要食饼不?(你要吃饼干吗?);这领衫共我洗洗一下好不?(这件衣服帮我洗一下好吗?)。
     “未”与“无”先后出现于汉唐时代,均是一般疑问语气,但“未”主要询问事态变化,“无”则无来询问现实状况。例如:君除吏已尽未?(《史记·田*传》);太后独有帝,今哭而不悲,君知其解未?(《汉书·外戚传》);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崇武方言中的“未”与“无”至今仍保留上古汉语的以上用法。例如:伊兮厝起好未?(他的房子盖好了吗?);大车开未?(汽车开了吗?);汝有接着批无?(你接到信了吗?);这字汝看有水无?(这个字你看漂亮吗?)。
    总的来说,崇武话的特点是;没有舌尖送气擦音ts’-,而读成舌尖前擦音s-;古宕摄开吕三等韵和梗摄开口四等韵的一部分字,则读成-inj;因此称之为”咸水腔“。 

【古城文化友情提示】大典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

上一篇:崇武地理及气候

下一篇:崇武民间信仰

TOP

© 泉州大典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闽公网安备35052102000537    闽ICP备05000897号   
全国咨询热线

0595-87679000